19年初攒了台机子,一直很稳定,直到最近 NZXT Kraken X52 240排的两个风扇集体去世,再也压不住CPU的燥热,还有焖罐机箱下常年85°C+的显卡,便萌生了一个想法——何不趁机上手分体水冷?
本人之前对于水冷也只是略有耳闻的程度,虽然平时经常上 CHH 逛逛,但还是属于“云水冷玩家”,最常听的牌子就是 EK,所以先考虑上 EK 的全套分体,结果发现疫情期间海购直邮太麻烦了,另外觉得还是需要位老司机指导稳妥,就在某宝上找了一家同市且店长还是多年水冷发烧友的店铺,从店里购入了全套EK的配件,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能顺便请教店长,对第一次组装分体来说有个带入门的还是很关键的。
当前机器的配置是 Intel® Core™ i9-9900K
+ Colorful iGame GeForce RTX 2080Ti Advanced OC
+ ASUS ROG MAXIMUS XI HERO (WI-FI)
+ G.SKILL TridentZ RGB Series C14D 16GB * 2
,以及一个双面侧透机箱 PHANTEKS 515ETG
,之前的机箱散热构成是正面夹汉堡式吹 X52 的冷排,2080TI AD OC自带的风冷,正面由于防尘罩加成保持了机箱的均压。
# 开始组装
> 套件到手
到手的水冷套件,成本约3K
EK-Supremacy Classic RGB - Nickel + Plexi CPU Block - CPU冷头 × 1
EK-FC RTX 2080 +Ti Classic RGB - Nickel + Plexi Water Block - 显卡冷头 × 1
EK-FC RTX 2080 +Ti Backplate Classic - Black - 显卡背板 × 1
EK-CoolStream Classic PE 240 - 240厚排 × 1
EK-CoolStream Classic PE 360 - 360厚排 × 1
EK-XRES 140 SPC PWM Classic RGB - Plexi (incl. pump) - 泵箱一体水箱 × 1
EK-STC Classic 10/16 - Black - 软管快拧 × 10
EK-AF Angled 90° G1/4 Black - 90°旋转弯头 × 4
EK-Leak Tester - 水路密封测试仪 × 1
EK-CryoFuel (100mL) - 水冷浓缩液 × 1
Enermax TwisterPressure - 高压旋风 × 5
3分薄 9.5*12.7MM PVC软管 1M
切管钳、注水瓶等其他配件
先上张机箱改装前的照片,计划是240排放老地方,采用两个高压旋风pull,515 ETG自带的两个14mm风扇push来夹冷排,上方360排装上三个高压旋风,虽然这样会导致机箱顶盖温度爆炸。
> 更换 CPU 冷头
拆掉 X52,手头没有合适的清洁硅脂工具,选择用蔡司的擦镜纸擦干净,近距离观察一下9900K
这里出现一个小插曲,CPU 冷头自带的螺丝品控不行,四个螺丝有两个穿不过主板那个4mm的孔(左下和右上),联系店长更换了一套螺丝耽误了两天。下图是冷头装好的样子,意外的挺搭,尤其是拉丝的方向。
> 拆解显卡
先上张显卡被拆前和传颂四部限定版的合影,拆坏了也好留个念想。
接着就是拆显卡了,这一步是最费时间的,需要不同的工具来拆,主要是缺一把内六角4mm的套筒螺丝刀,跟着地图跑遍了一公里内的所有五金店都没有这么小的螺丝刀,关键时刻发现了一个野路子,螺丝刀套组的握把内径好像就是4mm,一试还真的可以。不过要注意控制深度,不然螺母整个陷进去了,就很难拔出来了。。。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,反正我是没取出来。
金手指上方这个闪亮的 NVIDIA Logo 标志也说明了这是一套纯正的公版的 PCB 方案,无聊在数金手指的时候偶然发现有两根金手指断了——“卧槽,难道显卡这就出师未捷身先死?”。然后搜到原来正反两面各有一根半截的金手指,这是历史问题故意为之的,为的是热拔插时避免电涌损坏显卡,奇怪的知识增加了!
显卡背板和其他固定用的螺丝拆了之后,就要使用蛮力把PCB板和热管分开,这一步我一直不敢用力,万一大力出奇迹就尴尬了,幸好这一代板子比较厚,略有变形也不致折断,出厂自带的导热硅胶片由于长期高温而坚若磐石,将热管牢牢地固定在PCB板上,耐着性子从四个角慢慢用力掰,最终趁它不注意终于一鼓作气暴力拆开,这一步整整耗费了我两个多小时
不得不说散热真挺用心,三风扇五热管加上均热板,就是风冷在闷罐中表现实在是太差了,导致了热量带不走。
擦拭掉核心表面的硅脂残留,近距离观察一下,采用的是TU102-300A核心,后缀带A也就是出厂不锁频,相对锁频版体质肯定更好,之前在 MSI Afterburner 上测试推荐拉高 165 MHz 的主频。除了一颗空焊的显存,剩下十一颗都是三星的GDDR6显存,记得当时由于 2080TI 频繁的花屏问题,坊间一度认为三星显存的批次相对于镁光显存更好。
欣赏完就该组装了,难度不高,显卡水冷头里附赠了一管 EK-TIM Ectotherm 硅脂和两条导热硅胶片,水冷采用的是全尺寸均热板,往核心上挤上硅脂,感觉挺稠的,再仔细的将显存、MOSFET等盖上硅胶片,对齐后从背面拧上螺丝,盖上背板,完工
> 安装冷排
仔细拜读了 CHH 上面那个风扇评测的帖子,虽然众所周知,风扇没有 RGB 性能降一半,但是最终还是决定采用这款,风量和风压都不错,还带了三档调速和 PWM,无论是作为240排的pull还是360排的push表现应该都可圈可点。这一步就不详说了,简单的上螺丝再固定到机箱上而已。
> 设计水路和接管
早期的水冷教程都告诫不要把冷头出来的热水直接导入水箱,会损坏水泵,但是看 EK 的官方说明书并没有避讳这一点,询问了店主给出的答案也是“分体是共同散热的,水路怎么走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,只要不接错冷头的方向”。于是设计了走向是 水泵 -> 显卡冷头 -> 360排 -> CPU冷头 -> 240排 -> 水泵 这样的一个循坏,这时产生了一个疑惑,要换水的时候该怎么排水?研究了一下,发现硬管用户都喜欢在系统的底部使用三通再接个止水阀,这样放水方便也美观,那么我软管用户有没有更优的方案呢,发现欧酷有一款软管止水快插快拧,外观是丑了点,但是正好用来顶替我这一段水泵到显卡冷头的管道,也处于系统最低点,要排水的话只需断开快插,摁下快插中间的按钮即可排水,相当方便。
接下来开始接管,一开始担心的漏水在使用快拧将第一段管子固定后就放下心来,软管和快拧严丝合缝,能漏的地方应该是快拧和冷头的缝隙才对,注意点就好。
> 水路密封测试
不得不说 EK 的这个 Leak Tester 真的是萌新神器,经过几天的折腾完全没有精力去漏水测试,使用空气加压来测试漏水,不用手忙脚乱应对上水时可能的漏水点真的是太爽了。原理也不复杂,就是一个带阀门的气压计和小型打气筒,当然,售价也十分感人。
用法很简单,将显卡冷头上的拧头拆一个下来,接上测试仪,然后往里打气打到 1bar 左右,刚拧上阀门,观察到空气快速漏光,通过了漏气的声音排查到是360排的快拧没有拧紧导致的,重新打气,等待十五分钟,发现气压降低了一小格,咨询店长后发现这个属于正常现象,已经可以保证日常使用不漏水了。
> 接线
剩下的就是接线,全程参考 M11H 的主板说明书接线。因为 M11H 上 12VRGB 接口只有两个不够用,于是补了一条 12V4PIN 的 RGB 分线器,分别接给 水泵、CPU冷头和显卡冷头。然后关于风扇,机箱正面用于240排pull的两个风扇通过一分二集线器接到了主板上的 CPU_FAN 接口,顶部两个风扇以及正面用于push的两个风扇通过集线器接到了 CHA_FAN2 上,CHA_FAN1 则是单独用于后部的排气扇,水泵接在了 W_PUMP+ 上,这样就基本把线全都接完了。此处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 12V 4PIN RGB 需要把接头上的箭头对应 12V 的引脚,不能接错。
> 上水和排泡
接下来就是水冷液登场了,选用屈臣氏蒸馏水的原因是担心红色浓缩液污染管道不易清洗,而且透明的冷液也好看,实际使用一瓶半,剩下的喝掉了。
上水是最有意思的,因为是改装,所以不方便拆掉电源短路掉它来单独带动水泵,于是采用了手动长按开机按钮来强制断电的方式去开关水泵,于是在各个接口处包上一层纸巾方便观测漏液后,就可以开始上水了。
拧开水箱的拧头,使用曲嘴注水瓶往里灌水到九成满,然后启动电源开关,如此往复直至水线平稳,然后拧上拧头,朝各个方面倾斜机箱,排出各个组件内的气泡,尤其是CPU冷头,因为进水出水口是在中部,所以上部可能会存在一个较大的气泡,非常影响散热。
另外对于这套水冷,我并没有进行清洗水路的操作,第一次上水后就开机测试了。
# 温度对比
使用 3DMARK 进行测试,上图是风冷,下图是更换分体水冷后。CPU 是 1.27V 左右的电压全核 5GHz 的9900K(恐怖的发热),体质挺优秀的,显卡使用默频,内存条则超到了 3800 MHz。
可以观察到之前是 CPU 在 80 度上下波动,GPU 则是稳定逼近 90 度,更换水冷后发现 CPU 在 60 度以下波动,GPU 则稳定压在 50 度以下,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。
# 补充
> 总结
完工后发现十根手指都多多少少有些划痕,大部分是快拧头那些细的螺纹导致的,徒手一拧,两道划痕就出现了,以后考虑准备一双防护手套保护双手。
剩下的拧头和工具入密封测试仪等暂时处于闲置状态,如果同市的读者有需要,我可以借出~